close
香港「大澳」最為矚目的是棚屋,
可以說棚屋是大澳漁村的標誌。
大澳曾是香港的主要漁鹽業重地,
也是漁民蜑家人的聚居地,
漁民認為在平實的土地上居住缺乏安全感,
所以就在岸邊建造棚屋住下來。
千姿百態的棚屋,以及縱橫交錯的水道與橋樑,構成大澳漁村的特有面貌。
2000年以後大澳先後發生過兩次火災,
前後150間河滨棚屋化为灰烬。
火災以後,據說有過半被毁后屋主放弃了重建,
原因并非厌弃环境不佳的寮居生活,
原因是牵涉到牌照、承继等一系列问题。
另外,
重建所需的『坤甸木』廣泛生長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
而坤甸木是龍腦香科樹木『波壘』。
波壘樹切割出來的坤甸木,質地堅硬耐腐不怕
海水侵蝕,所以被廣泛用於造船業,
尤其特別適合製造船的龍骨。
棚屋的樁柱要長期浸於海水中,更是特別需要使用此木。
不過時下波壘樹買少見少,
且價格飆升得厲害,給屋主重建的財力帶來很大的壓力。
再說,
重建棚屋也需向政府重新申請「棚牌」。
據說很多後輩不知道這回事,
原始棚屋戶主過世之後,便要重新向地政處申請。
不過申請人必須是原持牌人的直系親屬,
如若旁支、外親等,一般不會或批準。
所以,
持牌人生前沒有更改持牌人姓名,
一旦出現毀壞才處理「棚牌」就為時已晚。
據說,
現在大澳棚屋持有「棚牌」的已不足500間。
在種種沖擊之下,難免存在棚屋逐漸消失的危機。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